在電子合同加速替代紙質簽約的當下,其簡化流程、降低成本的優勢已獲市場廣泛認可。但隨著應用深入,合同糾紛也隨之產生,此時電子合同的司法鑒定便成為解決權益爭議的關鍵環節。當電子合同出現法律爭議時,究竟該如何啟動司法鑒定程序?以下從專業角度拆解核心步驟。
一、筑牢電子合同的合法根基
司法鑒定的前提是合同本身合法有效。這要求電子合同必須符合《電子簽名法》《民法典》等法規要件:簽約主體需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,簽署過程需采用可靠電子簽名技術(如數字證書、區塊鏈存證),合同內容不得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。某電商平臺曾因使用非合規電子簽名導致合同無效,最終在司法鑒定中敗訴,這一案例凸顯了合法性審查的重要性。
二、嚴選具備資質的鑒定機構
司法鑒定機構的專業性直接影響結果公信力。應優先選擇持有《司法鑒定許可證》、具備 “電子數據鑒定” 資質的機構,這類機構通常配備法醫物證實驗室、電子數據恢復設備,并擁有注冊司法鑒定人團隊。可通過司法行政部門官網查詢機構資質,或咨詢律師獲取推薦名單,避免因機構資質瑕疵導致鑒定結果不被采信。
三、完整提交鑒定基礎材料
鑒定材料的完整性決定鑒定結論的準確性。需準備的材料包括:電子合同原始文件(含 PDF、XML 等格式)、簽署雙方身份認證材料(如營業執照、身份證掃描件)、電子簽名證書(由 CA 機構頒發的數字證書)、簽約過程日志(含 IP 地址、操作時間戳等)。某金融糾紛中,因企業缺失簽約流程日志,導致司法鑒定無法還原簽署場景,最終承擔舉證不利后果。
四、嚴格遵循法定鑒定程序
司法鑒定需按照 “申請 - 受理 - 鑒定 - 出具報告” 的流程推進:申請人需提交書面鑒定申請書,明確鑒定事項及目的;機構受理后,雙方需共同確認鑒定材料并繳納費用;鑒定過程中,需配合機構進行電子數據提取、哈希值比對等技術操作;最終鑒定機構會出具包含技術分析與結論的正式報告,該報告可作為訴訟證據使用。
五、理性對待鑒定結論
收到鑒定報告后,需重點關注 “合同是否篡改”“簽名是否真實”“簽署時間是否準確” 等核心結論。若對結果有異議,可申請重新鑒定或補充鑒定,但需在法定期限內提出并提供合理理由。無論結論是否有利,都應尊重鑒定機構的專業性,某建筑合同糾紛案中,雙方基于鑒定結論達成和解,高效解決了爭議。
作為全證據鏈電子簽名領先者,簽盾致力于為企業、政府及個人用戶提供安全合規、高效便捷的數智化電子簽名解決方案,已服務了超過100000的用戶,覆蓋30多個行業、超過100個細分領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