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子合同高效便捷,但暗藏風險!在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中,電子簽約逐漸成為主流,但你是否真的了解其中的隱患?本文將揭秘電子合同簽約中的幾大常見陷阱,助你規避風險,保護自身權益。
1、身份認證不嚴,簽約方真實性存疑
電子合同的核心在于簽約雙方身份的真實性。若平臺未采用嚴格的實名認證機制,可能導致冒用他人身份簽約的風險。例如,僅通過手機號或郵箱注冊的賬戶,缺乏生物識別或證件核驗,極易被不法分子利用。
建議選擇支持多重身份驗證的平臺,如人臉識別、數字證書或公安系統聯網核查,比如簽盾電子合同簽約平臺等。同時,簽約前務必核實對方提供的身份信息是否與合同主體一致,必要時可要求補充線下身份證明材料,避免因身份造假引發法律糾紛。
2、條款隱藏陷阱,關鍵內容模糊不清
電子合同常以“默認勾選”或折疊條款的形式隱藏關鍵內容。例如,某些平臺將免責條款、自動續費規則置于不顯眼的位置,用戶未仔細閱讀便直接簽約,事后才發現權益受損。
簽約時務必逐條閱讀合同全文,尤其是字體較小、顏色較淺的部分。對于不理解的術語,可要求對方提供書面解釋或添加補充協議。此外,建議使用支持條款高亮批注的平臺,確保雙方對權利義務達成明確共識。
3、法律效力存疑,地域性合規差異大
不同地區對電子合同的法律認定標準不一。例如,部分國家要求電子簽名必須通過特定認證機構頒發證書,而某些地區可能僅認可本地化存儲的合同數據。若忽略這些差異,可能導致合同無效。
跨境簽約時,需提前確認合同簽署地、爭議解決地的法律要求。優先選擇符合《電子簽名法》的平臺,確保合同生成、傳輸、存儲全流程可追溯,且具備符合司法取證要求的存證報告。